御医待遇(御医有官职吗)

时间:2022-10-25 09:00:15 | 文章来源:职结果

今天给各位分享御医待遇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御医有官职吗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在清朝时期的宫廷太医,他们的待遇好吗?

看电视剧的时候,一会儿皇上叫御医,一会儿娘娘们又去叫太医,到底这太医与御医是不是一回事?

事实上,“太医”和“御医”虽然都是中国古代服务于皇帝及其家眷的医生,但是细究其各自职能,“太医”和“御医”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。

“太医”即是职官系统,也是官职

据《清史稿·职官志》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载,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:

第一等叫“御医”,只有13人,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,和县令一个级别;

第二等称为“吏目”,只有26人,八品与九品各13人;

第三等叫医士,共20人,“给从九品冠带”;

第四等叫“医生”,有30人,无品,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。

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,清代太医院的编制一共只有92人,其中“御医、吏目、医士”这三级59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。但真正意义上的“御医”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,加上院长、两位副院长在内也不过16人。

与太医最根本的区别是,御医才是在真正意义上为皇族诊治疾病的大夫,直接听命并服务于皇帝、后妃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遇到皇族们得了疑难杂症,宫廷中的太医们又都束手无策时,就会从民间寻找好的医生进宫看病,这些民间名医就被称为“钦点御医”。

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,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。太医院大门悬挂“太医院”匾。大门前左为“土地祠”,右为“听差处”。那么在古代太医院有什么作用呢?

太医院具体都管干嘛?

明清的太医院,兼具卫生部、总医院、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。

御医职掌主要八项:侍直、进御、扈从、奉差、储药、祭先医、诊视狱囚、施药等。

其侍直,各以专科,分班轮值,在宫中称宫直,在外廷称六直。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,六直在外直房(如畅春园、圆明园)值班。扈从,皇帝出巡,御医或奉旨点用,或按班轮值,都给夫马、车辆装载药材,还给账房需用等物。

此外,王府、公主府、文武大臣等,太医奉旨前往。还给监狱囚犯、瘟疫患者等治病。所以,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,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都是御医。

薪资待遇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,左右院判、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,吏目、医士月银一两五钱。雍正元年(1723年)规定: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、米九斗。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,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。

如果那时候大内御医能够穿越到现代来看看,估计会有不少哭晕在厕所的。

清代名医死活不爱进太医院,还不仅仅因为俸禄低

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,很多人先是学子,而“由儒入医”,很多人的抱负便是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。

但是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,到了太医院当差,便都变得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,他们每一张切脉、诊断、下药的方剂,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,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。

加上宫禁之中,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,政治风云,变幻莫测,有时太医则是首当其冲,难以逃脱。

一药误投,生死所系,出了事故,要遭杀身之祸;所以有些名医把应召入宫视为危途,甚而闻讯远遁,希图一跑了之。真正官运亨通的极为寥寥,屈指可数。世间流传着“太医难当”的说法,洵非虚言,其中甘苦,非个中人不可尽知。

这里,给大家讲一个御医悬丝诊脉的故事:

一次皇帝传他进宫看病时,他想不知是哪位后妃,先讨个吉利再说。于是,在悬丝上诊一会“脉”后,说:“启禀万岁,是喜脉”。此时皇帝命太监带御医去看,悬丝的另一头只系在一只凳脚上,原来皇帝是想试御医的本领。

御医看后大吃一惊,险些晕倒。但他不愧是个老御医,定了一下神,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,如能劈开凳脚便知。皇上命太监用利斧劈开凳脚,只见蛀洞内有小虫在蠕动。御医忙跪奏说:“万岁请看,此乃木之孕也,所以见喜脉”。皇上认可,额头直冒冷汗的御医总算应付过去了。

后记

说了这么多,只想告诉大家,在明清当个医生不仅拿的工资少而且可能随时掉脑袋,如今的“太医们”,该知足,要知足啊!

古代御医是几品官?他们是如何给皇室看病的?真能悬丝诊脉吗?

 在电视剧中,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。当皇帝或妃子突然晕倒或发生意外时,身边的人便会高喊一声:“快传太医!”这时候,太医便会带着药箱急急忙忙地赶来。作为皇室的专用医生,太医院的这些人待遇如何?他们又是如何给皇帝及后妃看病的呢?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。

太医,后世又称御医,是古代专为帝王、宫廷及官宦上层服务的医生。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、指定的大臣、娘娘等人,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或皇子。在夏商周时代,有关医生的记载很少,主要是因为巫承担了医生的一部分职能。春秋之前,大多是医巫蒙昧不分的。医生最早诞生于宫廷,直到春秋以后,民间才产生了部分游医。

据现存史料来看,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太医和太医令的记载,宫廷御医和民间医生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划分。从秦到南北朝时期,御医除了之前医疗系统的后人外,还多了“征辟”这一来源。如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征辟华佗为侍医,南北朝的东海徐氏,八世为医,且代有名家。隋朝之后,御医的主要来源是官办医学机构的培养和征辟,且官办医学代代都有。医学生经过层层考核,成绩优异者才能成为御医。

如清朝为了培养宫廷御医和造就中医人才,就在太医院内设教习厅进行医药教育。而教习厅则分为“内教习”和“外教习”两种。其中“内教习”是专门培养教育太医院供职医生的地方,“外教习”是教育和培养太医院子弟及普通平民学医者的地方。

教习厅的老师通常是由太医院选拔学识渊博、且有临床经验的医官担任,普通平民入学,则需有同乡的京官具结推荐,呈报太医院审核。在取得太医院部分医官的保结后,才有资格参加入院考试。只有考试通过,被太医院的院使、院判认为是医学上的可造之材,才能入院候补。总之,想入太医院没那么简单。

那太医的地位如何呢?据《国语·晋语八》记载,在西周时期,太医的社会地位等同朝廷官员。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士大夫地位崛起,医生反而降为百工之一,社会地位一落千丈。历代医官虽然终身随侍左右,但品阶却普遍不高。如历代典御、奉御、院使(相当于太医院院长),不过是四五品官,而普通御医则是七八品。有些助理医师,更是无品。

据《清史稿·职官志》记载,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等级,第一等叫“御医”,只有13人,雍正、乾隆时期为七品,和县令一个等级;第二等叫“吏目”,共26人,八品和九品各13人;第三等叫“医士”,给从九品冠带;第四等叫“医生”,有30人,无品,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。

由于太医们诊断的都是贵人,所以他们在看病的过程中毫无尊严可言。如马文植在《纪恩录》中记载为慈禧看病的情形:“先行一跪三叩首礼,然后跪着回答慈禧的问话。诊时“膝行至几前”诊脉,然后左右互换。”这种情况下,太医大气都不敢喘,又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水平?至于影视剧中出现的“悬丝诊脉”,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事情,但却没那么神秘。太医们多是向后妃身边的人打听了衣食起居,才给开的方子。光靠一根丝线,恐怕大罗神仙也治不好。

古代御医待遇非常好,为什么很少有人做御医呢?

要说古代最有钱的是谁,当然是古代的皇上了,古代宫廷里面的御医在医院当然很好了,但是这个御医却并不是那么好当的。一方面因素是想进御医院,很困难,不光是个人医术的问题,还有家世背景的问题,另一方面也是就算有非常精湛的医术,在皇宫这样一个地方能不能活下去那也是个问题,风险性太高了。

第1个方面自己概括为不是谁想当都能当的,就是御医这个职业,那都是给皇上以及非常地位高贵的这些亲王们看病的,那都很了不起的,在古代那样一个社会里面,这些人都是站在权力的金字塔的塔尖上的人物,他们的性命当然很贵重。所以普通人根本进不去,就算是有足够高的医术也进不去,因为家世背景这方面不能通过,基本都是三代从一追溯到他父亲,追溯到他爷爷那一辈儿都是做医生的。而且这个风评之类的都非常好的这种才能够进入医院,才只是有这个可能而已。

第2个方面自己概括为,不是谁可以当的都愿意当,因为御医这样一个职业虽然赚钱多,但是是真的危险啊。看皇上这些地位极高的人看病真要有个什么好歹的也就是放在现在,顶多算个小的医疗事故,采取一下急救措施就没什么事儿了,那那个时候可能就是电脑的威胁生命的大罪了。古代人虽然有君为臣纲父为子,纲夫为妻纲,这样的三纲五常的概念,但是是个人或者说是个动物都有惜命的想法,这个很正常吧。

总的来说古代的御医虽然待遇比较好,但不是谁想当都能当的,也不是可以当的,人都愿意当的,可能很多事是太从医,他父亲他爷爷也都是御医,到他这一段他也没得选择他也只能看这个。所以古代的御医不是那么好干的,虽然待遇好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去,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。

御医待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御医有官职吗、御医待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
推荐文章: